两会前瞻|全国政协委员蒋颖: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原标题:两会前瞻|全国政协委员蒋颖: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立洋 上海报道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厘清从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劳动生产力提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性工作。

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新能源、电动车、生物医药等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效,并催生了一系列高速发展的产业体系。但另一方面,从创新转化率来看,虽然我国当前在科技研发领域投入已成规模,但如何提升转化率,合理调配资源,仍是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驱动力的首先需要改进的方面。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不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导致科技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不够显著,是当前以科技为引擎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区主席蒋颖结合她本次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的提案》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增长从2000-2009年均3.1%降至2010-2019年的 1.1%,并在2022 年继续下降到0.45%,科技研发投入产出转化效率需得到改善。尽管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

蒋颖指出,造成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主体动能不够足、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不够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

具体而言,一方面,市场主体的动能不够足,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在全球风险投资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难以获得外部投资,研发资金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不够高,大型企业对开放应用场景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参与融通创新的机会有限,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中企业参与程度低、许多成果难以真正市场化。

此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创新体系中的参与度仍然偏低且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获取和吸收国外优势技术的途径。

为此,她在提案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研发增添动能。

具体而言,研发投入方面,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所在的城市,省、市、区各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带动和鼓励社会风险资金持续投资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完善企业上市、企业间收并购的管理办法,优化社会资本的市场化退出渠道。

此外,在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价值运营能力方面,还建议主管部门联合专业机构打造知识产权价值运营服务生态,开展无形资产运营专题培训,增强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能力和动力。

二是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提升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方面,工信部政务服务平台可基于现有中小企业服务专区搭建企业对接专属平台,引导大型企业通过平台提交应用场景需求,并通过个性化算法推送给相关中小企业和专业社会组织,实现精准对接;国资委在考核国有企业时,增加对企业参与融通创新参与度的评价,促进国企开放更多核心应用场景。

产学研联合创新方面,由科技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自负盈亏的科技服务公司,形成有组织的、市场化的技术供求对接渠道;对于产学研项目成果评价,提高企业评价的比重,并把转化效果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

三是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多研发活动,推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外资企业仍然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渠道,我建议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在华研发和跨境合作研发。”蒋颖表示,在与本土资源协同方面,鼓励外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参与承担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围绕本土需求开发解决方案;在研发资金支持方面,在外资企业集聚的重点城市开展试点,按照企业对当地税收贡献比例,为外资企业预留公共研发资源、研发补贴和专项资金;在科研资金和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当下国际研发合作模式的管理制度,在浦东、前海等地率先试点,再逐步推广。